古代波斯的西塔琴(Sitar),意思是三條弦,與羅馬的奇他腊琴(Cithara)和希臘的 Kithara [1]很有關係 ,“奇他腊琴”有些像豎琴,沒有頸部和指板,較利拉琴(Lyra)[2](一種古弦琴)進步很多 ,人們可以從博物館的圖片裡看到古羅馬音樂之神阿波羅抱著六弦的奇他腊琴。
為了簡化有關吉他的複雜歷史,我們特別列出了表1,說明有關的歷史性要事及一些關鍵人物。某些教科書上都說摩爾人在公元711年入侵伊比利半島時將吉他帶入西班牙,然而在更早幾世紀以前,西臘及羅馬人就已帶著他們的音樂及樂器定居在伊比利半島及法國南部的普羅翁斯地方了。後來就在此地,遊吟詩人們 Troubadours [3]對音樂及詩歌方面作了許多貢獻,他們的吟唱多用科洛塔琴(Crota)[4]來伴奏。這些樂器在歐洲多是背面扁平的,然而在亞洲,阿拉伯的烏德琴(Ud)和摩爾人的雷貝克琴(Rebec)則是碗狀的,像半邊梨一樣。
魯特琴Lute [5] 與比維拉琴Vihuela [6] 則在較後幾世紀才發展起來。當時在西歐最被人喜愛的樂器是魯特琴,在西班牙宮庭及上流社會,比維拉琴也非常流行。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這種琴在形體上是比維拉琴去掉高音與低音弦,是流傳於西班牙民間最廣泛的樂器,後來它更加普遍並被加上第五弦,於是很快的取代了與其匹敵者----比維拉琴的地位。
有關吉他調音的沿革,我們將列在表2上。真正的西班牙吉他有五條弦(即A、D、G、B、E),吉他被引進德國後,大約在1788年,被加上了第六弦,這應歸功於約翰瑙曼(Johann Naumann),從這時開始,不管是古典的、佛拉門歌、民謠的,所有的六弦吉他才有了標準的調音。
因為梭爾(F. Sor)的誕生(1780年生於西班牙巴賽隆那),古典吉他在歷史上才開始了新的里程碑。梭爾開始時是學習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他接受過極優良的作曲法、對位法、和聲學等訓練。但是吉他很快地就吸引了年輕的梭爾,他在16歲時的演奏就已震驚了當時的音樂界。1909年正值拿破崙的戰事,梭爾逃奔到英國,並在當地開演奏會而引起轟動。英國的名士們對這種從西班牙來的新樂器感到狂熱,1817年梭爾並得以在倫敦愛樂廳演奏一首他自作的獨奏曲。梭爾除了寫作最好的吉他音樂之外,還與他的兩位朋友---吉他製造家帕諾末(Joseph Panormo)及拉寇特(Francois Lacote)共同研究改進他們兩人的吉他,其中有些吉他並以梭爾為名出品。
梭爾所彈奏的吉他體型小、音量狹窄,漸漸無法適應大型音樂廳演奏者的需要。 1850年吉他製作家托雷斯(Spaniard Antonio Torres)與演奏家阿寇斯(Julian Arcos)共同研究出一種較大型並且改良指板和音色的吉他,即今日演奏家所沿用的這一型。
當托雷斯首創演奏用吉他的同時,同為西班牙人之塔雷嘎(F. Tarrega)亦創先改良演奏上的技巧。他的新法包括:在左腳下放置小櫈,將吉他適當的放在左腿之上,正確的左右手位置及撥弦法。塔雷嘎證明了吉他對巴哈、莫札特、貝多芬、阿爾班尼士等作曲家的音樂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詮釋媒介,他的改編曲廣為全世界的演奏家所彈奏。
20世紀是吉他的全盛時期,最大的功臣始於塞歌維亞,貢獻他的一生在古典吉他的復興與改良包括使用新的尼龍弦,使吉他的地位提高到廣泛地在大會堂上演奏。他除了寫作及改編眾多的作品和教導新一代的演奏家以外,並激發了許多現代的作曲家為吉他寫作曲目,像羅多利果(Rodrigo)、杜利那(Turina)、法雅(de Falla)、龐塞(Ponce)、羅伯士(Villa-Lobos)、湯斯曼(Tansman)等等。
[ 表1 ]
世紀/年 | 吉他歷史上的要事及代表性人物 |
---|---|
4-16 (中世紀) | 吉他的萌芽時期 希臘的Kithara琴與羅馬的奇他腊琴Cithara傳入西班牙及法國,遊吟詩人們帶著科洛塔琴Crotas 定居在法國普羅翁斯地方,雷貝克琴Rebec與烏德琴Ud傳入西班牙,十字軍打開了東方文化及音樂的大門 |
14-15 | 魯特琴成為西歐人喜愛的樂器,比維拉琴Vihuela風行於西班牙宮庭,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風行於西班牙民間 |
16 | 魯特琴與比維拉琴Vihuela有些式微,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 被加上第五弦 |
17-18 (巴哈時代) | 散斯(Gaspar Sanz)與維西(Robert de Visee)為吉他作曲,巴哈(J. S. Bach)與外斯(S. L. Weiss)為魯特琴作曲,目前有被改編成吉他演奏曲 |
18 | 從德國開始,吉他被加上第六弦,並開始盛行於歐洲大陸 |
18-20 吉他演奏家與年代 | 吉他作品 |
1770-1841 卡路里 (F.Carulli) | 吉他演奏法,有許多獨奏與二重奏作品 |
1780-1839 梭爾 (F.Sor) | 吉他巨匠,最好的作曲家,著有演奏法及數百首作品,研用較輕的木材在吉他結構上 |
1780-1840 朱里安尼 (M.Giuliani) | 吉他巨匠,寫作數百首獨奏曲和一些協奏曲 |
1784-1849 阿瓜都 (D.Aguado) | 演奏法,許多優美的練習曲 |
1792-1853 卡爾卡西 (M.Carcassi) | 演奏法及練習曲 |
1806-1883 寇斯特 (N.Coste) | 練習曲集,Sor演奏法的改良 |
1854-1909 塔雷嘎 (F.Tarrega) | 名作曲家及名曲改編家,首創腳櫈法及改良演奏法,且是當代Llobet、Pujol等吉他名家的老師 |
1893-1987 塞歌維亞 (A.Segovia) | 貢獻他的一生在古典吉他的復興與改進,使吉他的地位提高到能在大會堂上演奏。寫作及改編眾多作品。 |
[ 表2 ]
調音的演進 | 魯特琴、比維拉琴、吉他(不包含複弦) |
---|---|
魯特琴 | G c f a d’ or A d g b e’ |
比維拉琴 Vihuela | G c f a d’ g’ |
16世紀吉他 | c f a d’ (即Vihuela去掉第一與第六弦) |
巴洛克吉他 | G d f a d’ |
吉他(約1550年) | A d g b |
西班牙吉他 | A d g b e’ |
現代古典吉他 | E A d g b e’ (在德國增加了第六弦) |
[ 註解 ]
1. Kithara琴:古代希臘最早的弦樂器,也是他們的傳說中阿波羅神所拿的樂器。外觀U型,兩個琴臂尾端置一橫板。弦為五條或七條或更多,張在橫板與底部之間,其底部則用來作音箱,奇他腊琴Cithara形狀也與此相似。
2. 利拉Lyra琴:亦是古希臘樂器,與Kithara相似,但結構較輕、體型較小,音箱通常是龜殼做的。
3. 游吟詩人Troubadours:從11-13世紀間在法國南部和義大利佔有勢力的一派抒情詩人。
4. 科洛塔Crota琴:是Kithara琴的一種,但是有指板。
5. 魯特琴Lute:撥弦樂器,外型像半邊梨,從琴身伸展出扁平的指板,通常具有六弦(較低音的五條是成對的複弦,調成同音或低八度成一對,第一弦是單條弦,因此算來總共有11條弦),16世紀時最風行。
6. 比維拉Vihuela琴:16世紀時的西班牙吉他,六對複弦、調音記譜法均與魯特琴相同,幸運留傳下來的米蘭(Luis Milan)、納瓦耶斯(Luis de Narvaez)、芬亞納(M. de Fuenllana)等人的書中蒐集有相當份量的Vihuela琴音樂。
** 本文應該是1970年代編譯作教學用,詳情已不可考。承蒙劉紀萱將她保存數十年的手書稿整理成電腦文件因而得以出版,在此特別致謝。
Copyright ©2010 阮英杰,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如有轉載或引用請先得到本站許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